川派书画美术(易园美术馆)
场景四、 川蜀书画艺术(易园美术馆)
第一节 中国书画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的姻联关系与情章
第二节 易园美术馆馆长序
第三节 董维微书写易园——画者的梦境
第四节 易园美术馆与书画展陈
第五节 天府名家—画中易园创作展
第六节 名家馆藏展
天府画派代表彭先诚 题易园美术馆
美术馆外观:罗哲文蜀汉新华风美术馆:易文清设计
别具一格的易园新汉风美术馆。是“承华夏文脉,造时代经典”、“ 传统与时代兼容”的典型案列—新华风传统新园。
美术馆内部展陈
易园美术馆是易园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艺术机构与展示场所。它将川派园林艺术,川派盆景艺术有机融合、交相辉映,必将形成易园特有的人文天府一个代表性文化艺术形象窗口。
第一节、中国书画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的姻联关系与情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是中国哲理与文化的浓缩型载体;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颂赞诗;是可望、可及、可游、可居的立体山水画卷;易园川派园林以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与成果得到了业内外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认同。而蜀中的名山大川与古韵悠悠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不仅造就了一代代天府画派人物,留下了不朽的传世画作,还资助了如黄宾虹、李琼玖、陈子庄、李可染、傅抱石、陆严少等这样的中国近代著名书画家。如黄宾虹入蜀久居,登临青城山,被雨后青城美景所陶醉,并赋七言诗一首:
泼墨山前远近峰,
米家难点万千重。
青城坐雨乾坤大,
入蜀方知画意浓。
这不仅使得黄宾虹的山水画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界,还道出了蜀中山水对当今中国山水画的意义所在。
易园园林艺术博物馆建馆宗旨是打造以蜀中山水、人文历史与时代兼容为目标的文化艺术载体:能让园林、盆景、川剧与书画艺术互鉴互动,让易园园林艺术与天府画派成为如同江南园林与吴门画派那样的千丝万缕、割连不舍的紧密关系。易园园林艺术博物馆以兼收众美、博采众长的造园理念,将南北园林融为一炉,取北方园林之大气、江南园林之文气、四川园林之仙气,从而构成了易园园林之灵气。现已深受各界人士喜爱,并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首肯。
易园美术馆的目标是将当代天府画派代表人物作品作为基础展藏,为当代天府画派代表人物提供交流、展陈、创作场所,从而吸引全国当代杰出艺术家的关注与青睐。
第二节、易园美术馆馆长序
易园,地处锦官城西古金牛坝上。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凹庄稼地。经过了三十年的营造,已从一座易理新川派园林艺术博览园到国内首个罗哲文国家级《新华风传统新园》。从国内首个民办国家级《园林艺术博物馆》到国内首个国家级《城市活态博物馆》。是一座汇集了川派园林艺术博览园、古蜀金牛坝历史遗产、川派盆景博览园、天府画派美术馆、川剧艺术馆、汉服婚庆馆六大主题场馆,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博览园。它具有北方园林之“大气”、江南园林之“文气”, 巴蜀园林之“仙气”,易园园林之“灵气”。是一个天人感应、万物有灵、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
我从小在山林长大,对山水花木情有独钟,并自幼随父当木匠,造古建。青壮年时期就喜爱盆景、园林、书画,并以此与其艺术家结缘,开始收藏盆景、书画、造园子。其中与书画结缘、书画收藏和盆景收藏制作已超过四十余年,现在能有机会在大都市建成这么一个国家级园林艺术博物馆、川派盆景艺术馆、天府画派美术馆,实乃我终生一大幸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是中国哲理与文化的浓缩性载体,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颂赞诗,是可望可及、可游可居的立体的山水画卷。
古人说,“一园之成,三分意匠,七分主人。”是因为园主的品味,决定了园林的总的格调。江南的文人私园,之所以能令人流连忘返,因为园主人和他的朋友,也大多是满腹经纶的高雅之士。甚至一些著名的书画家直接参与了园林的营建,如文征明之于拙政园、石涛之于片石山房。他们的画作,也成为了园林的绝佳粉本。因此江南园林的崛起与吴门画派的兴盛有不可割舍的姻联关系。易园建成至今,游人如织,各地的名贤雅士,常常来这里观景品茗并为易园书联题铭,他们的艺术为园林增辉。这也成就了我的书画缘。
值易园博物馆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承蒙各界人士的厚爱,他们认可了易园“城市山林”之构意,给予我许多鼓励和支持。因此才有幸与许多书画名家有了亦师亦友的频繁接触与交流机会。这样又为我的书画收藏创造了极佳的条件。我数十年来对蜀中名贤、当代名家的精品多方搜求,如今已具一定的规模。更令人欣喜的是,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彭先诚、何应辉、刘朴诸先生,亲至园中写生采风,并携弟子共同精心完成了【画中易园】的专题创作,又一次为易园大大增光添彩。园林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和灵感,而艺术家的丹青妙笔,又将易园的美景凝固在宣纸之上,传诸久远,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易园美术馆分为主题创作临时展陈馆和易园馆藏作品轮回展陈馆两大部分,今天呈现给大家的是,天府名家画易园之“画中易园”第一季,和第二部分易园馆藏之“天府名家书画收藏展”第一季:陈子庄、冯建吴、李琼久、张仕莹、彭先诚、何应辉、刘璞七人精选作品展。
古人说,“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书画艺术何尝不是这样,这样才能薪火相传。如果仅以满足自己收藏癖好,将优秀的艺术品与社会分割开来,我以为是不明智的。我的能力有限,但也想为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使“崇文弘道”的追求,不致流于虚言。这是我的志趣,也是兴建易园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重要因由,我的希望与目标是:有一天,易园的园林艺术与天府画派的书画艺术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艺术家们能像江南园林与吴门画派那样有不可割舍的姻联关系,实现艺术家们的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并诚挚感谢各门类的艺术家及各界人士对易园的关注、支持与体验。
是为序。
易园主人 文清
岁次己亥金秋时章
第三节、董维微书写易园—画者的梦境
作者:七丈山房主人董维微
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家园。黛瓦白墙的庭院,是我辈最初的宇宙。若记忆也会遗传,古典建筑总给人以似曾熟稔的温暖,长时段置身于钢筋丛林,或许一时会对之漠然,但灵魂终能感应那种无声的震颤。
锦官城西的“易园”,是低调的园林,而其所处地望,又是高分贝的存在。金牛坝为古蜀皇家苑囿,是金牛道的末端,也是西出氐羌的必由之路,迄唐代高骈筑城,坝东还有一条称作“西濠”的人工河。西濠北通府河上游的郫江,南接南河上游的清水河,其延绵之际间有渡口,可通大船。现三环边的“西濠沟北街”,即为其地名上的孑遗。
时至今日,“西濠”旧迹已难觅踪影,然不难推想,彼时登临西边的城楼,脚下帆影摇曳,抬头平畴百里,那葱笼林木掩映,有苍茫群山作背景的金牛坝,该是怎样的胜景?
建筑艺术乃栖居的诗学,其营造的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身体和意识的居所。建筑以土木构架,书画以笔墨言说,两者皆诉诸特定空间,同归而殊途。易园地居要冲,上风上水,园内宜居宜游,其四时景致可入于诗,亦可入于画。由一众师生分别挥毫联袂出展的《画中易园》,是园林自然美的笔墨再现,是园林工艺美在丹青滤镜下的纯度还原,还是画者内心梦境的恣意投射?
古人雕凿神像,点睛乃最后工序。在点睛之前,雕像只是物性的毛胚,可以随堆乱放,而一旦点睛,雕件附灵为神,则见须恭敬,动必叩首。《画中易园》会不会是易园内蕴“点睛”升级的序曲?
园林是疏离尘嚣的所在,可以是临时的藏身处、偶尔的庇护所,也可以是静息前的私密“襁褓”。园林既是梦想赐予的乐园,又是梦想的加持地,它让人们在息心宁神之际放逸形骸……园林也是人与自然之间最佳的妥协方案。西蜀山川滋养了深厚的道家底蕴,地处天府的园林,大多抱阴而守阳,其楼台亭榭间的大小、曲直、高低、明暗、俯仰、虚实、动静与昼夜转换,无不凸显造园者的天地观,同时也蕴含人与万物协和的智慧。
秉天府之灵气,历经二十四个年头的易园亦新亦旧。其新,在于踞蜀地文脉气基,汇南北名园之精粹,开园林拟古之先河;其旧,在于其初创即致敬经典,而沐风栉雨、苔浸尘染累月经年,表面效果已形成叠加,即便任其乱头粗服,犹有夕照斜晖般令人低回的余韵。
“易园”非纪念性园林,其文化的赋能只能自我生成。而一旦与丹青艺术深度融汇,易园便不再是一方单纯的体验空间,因为想象永远比体验更广阔。时至今日,没有一处文化地标,仅仰仗其固有的肉身体验。
《画中易园》属笔前命题,其既是特定空间在纸面上的意象拓展,也是画家想象力的无限放飞。绘画的笔触韵调与光影设色,或许能从另一维度,让人更为自由地触及园林空间的诗意根基。
生活与艺术往往相互缠绕。尽管如此,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像他的生活那样创作,而是像他的创作那样生活。易园无疑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容器,而这些将易园空间视作家园旧影的创作者,其绘画调性自会带有某种特殊的音色。这音色所蕴涵的那一丝丝缱绻,或许能悬置时光的飞逝,将观者重新领回记忆的家宅,并置于梦想的门槛……
今夏漫步易园,偶得韵句,姑录之,幸或助人遐思:
走马锦城西,清气贯易园。
门掩金牛道,垅舒西壕沿。
汉阙伏石牛,香榭列翠菡。
凌波横巨砀,劈面踞金蝉。
秋窗云岭近,夏夜繁星悬。
敝渠泛春水,古渡谢远帆。
凉月西羌鼓,逐梦伴流年。
高阁迴曲庑,微风拂重涟。
白荻掠孤鹜,黯穴汲寒潭。
凛凛大夫松,谦谦君子兰。
盆盎纳须弥,天地萃尺函。
元神丹青摄,大道法自然。
乐彼逍遥境,时往参林泉。
会得个中意,何欲姑苏眠。
2019年7月3日
于七丈山房
第四节、易园美术馆与书画展陈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记念展
第五节 天府名家—画中易园创作展
第六节 名家馆藏展
名家馆藏作品展
陈子庒馆藏书画
冯建吴馆藏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