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园林艺术馆(园林博物馆营造)
川派园林艺术馆(园林博物馆营造)
一、成就易园的六大因素
易园能构成了六大主题场馆、三大遗产为一体的天府文化艺术博览园,享有西部大观园之美誉。除了具备六大主题场馆的资源禀赋,汇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于一体的综合资源外,还与地处的城市、所属区域、土地资源先天优势,以及文化艺术积淀,营造理念、持之以恒的坚持与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1、天时与地利: 时逢于改革开放的天时,得利于大都市金牛主城区的地利,且占地面积约200亩。处于以金牛国宾馆片区3000亩天府艺术公园核心范围,与金牛国宾馆毗邻并连通。是一个地处都会主城区、天府艺术公园区、国宾馆保护区、古蜀金牛坝历史文化遗产区等先天优势的城市活态博物馆。
2、涵养与积累:创始人将改革开放以来逐一收集的书画盆景、名木奇石、三峡移民区古树、文物古建、明清家具等历经近50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品置入其中,再经近40年营造。
3、传承与创新:1995年以承华夏文脉,造时代经典的创新理念加易理构建成园,2002年被四川省文物局批准为四川易园园林艺术博物馆,2004年被罗哲文认定为国内首个新华风传统新园。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三级园林艺术博物馆。2024年又被国家文物局张柏认定为国内首个城市活态博物馆。被巴蜀文史学者们认定为金牛坝是古蜀金牛道的《祖源记忆,文化地标》。
4、财力支撑与建设运营。
5、工匠精神与持之以恒。
二、易园园林的文化立意
易园的造园理念源于中国众经之首的《易经》,周易的哲学思想与“天人合一”的理念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中国造园理论家张家骥论述:周易是先秦哲理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它对古代社会的思想及文化艺术领域影响极深。于是古今哲人把『易』象看成是华夏文化的起源,因此,历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就从《易经》中寻找艺术创造的法则,《易经》这部著作在艺术领域内因而就取得了权威的地位,也表明了它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上的重要地位。中国造园理论大家艾定增教授所说:『不明中国哲理,就不会懂中国造园学。而不明《周易》,则无从谈中国哲理』。以易理造园,就是用『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以藏为露、以隐为显』的哲理美学作为指导思想和造园手法贯彻始终。『易』以借象以明其理,不直呼其名、直言其事,而以意明之。所谓“书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易』立象以尽其意。
三、中国园林与中国诗书画
中国园林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综合艺术品,中国园林大家陈从周讲:中国园林是中国哲理与文化的浓缩型载体,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颂赞诗,是可望可及可游可居的立体的山水画卷。与中国诗书画同宗同源,互为蓝本、相互借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有不可分割的姻联关系,如誉驰海内的江南园林与吴门画派更是一种共生共存关系。甚至吴门画派名家直接参与了江南名园的营造,如宋代诗人苏舜钦的沧浪亭。明代文征明参与的拙政园,石涛建造的片石山房等。
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两者都是以“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来表现自然山水之精神。不同之处山水画是用笔墨在特定的宣纸上效法自然表现真山真水之神韵。而中国园林山水具有真山真水的天然活态元素与材料并在天然大地上效法自然、营造自然山水之精神,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境界。其二,中国园林山水除了与中国书画有共同的三远法外,还具有“在视觉上有花遮柳护,听觉上有雨落残荷,溴觉上有暗香浮动,感觉上有心旷神怡”的“四觉法”立体体验感。其三是,中国园林山水具有可望可及、可游可居的功能特点。其四是,中国园林山水具有活态多变之特点。
易园以写意山水园林手法,以师法自然的山水形态和布局,通过叠山理水,营造出山水相依、高低错落的园林景观。山石的堆叠不但要符合自然山势的起伏,水体的布局还要体现自然水流的曲折,建筑采取对称与自由相结合的方式,疏密有致布局,通过曲径通幽、隔而不塞等手法,达到了高远、平远、深远的立体山水空间与丰富多变的层次,不仅实现了步移景易的视觉无尽,还有活态空间意境的无终。
四、“天人合一”的空间布局
易园以易经先天八卦乾、坤、离、坎所涵盖的天、地、日、月与东、西、南、北,结合金、木、水、火、土五行文化,定位易园的四门五区。
- 易园南门,厚德载物–坤德园;《古金牛坝》园区。
- 易园北门,(乾健上阳)上阳台;天府艺术中心;川派盆景博览区。
- 易园东门,水月门;“金生丽水”;丽水园;《川园子》赏析区。
- 易园西门,离火;“枫绽霞辉门;道生堂“易园美术馆”。
- 《蜀园》,川剧艺术馆体验区。
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天人感应”理念构建起园中园、院中院、 前庭后院式的空间格局,并以阴、阳、灰一房三空间手法构建保温、纳凉、沐阳三功能的宜人惬意空间。
《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是罗哲文传统新园之真蒂,易园园林深得其理念。
(一)、兼收众美与博采众长:易园园林以“承华夏文脉,造时代经典”为传承和创新目标,以兼收众美博采众长,融南北园林为一炉,取北方园林之“大气”、江南园林之“文气”, 川蜀园林之“仙气”,营构了易园园林之“灵气”。川蜀仙气:一曰自然二曰幽
(二)、景与实用,文与商联的价值理念:以“传统与时代的兼容,人文与自然的辉映,景观与实用的结合,文化与商业的运用,生态与环保的再生”五大理念作为营造理念,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并以“景与实用、文与商联”的理念实现了以园养园、以馆养馆的可持续性运营目标。
(三)、“天人感应、万物有灵”的属性特点:
易园将易理美学思想作为营造理念与文化灵魂,深谙“天人感应、万物有灵”之奥妙,将建筑山水,花木石头注入文化灵魂使其与人对话,成为一个“天人感应、万物有灵,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 崇尚天人合一生态理念打造中国式山水家园。
(四)、易园园林的《传承与创新》:易园博览园是在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指导下,打造的传统与时代兼融、与时俱进的新华风《传统新园》。
一是对中国古典建筑三大核心要素的传承:
- 传统法式与格局:中国式院落与厅堂格局
- 传统原材料:木材,石材,泥瓦。
- 传统工艺:木工,石工,泥瓦工。
二是在上述三大传统要素基础上进行了时代性创新:打造了易园的汉风建筑群,是国内罕见的近现代经典汉风建筑群。成为了金牛大道上一处地标性建筑。
三是从整体园区格局和文化定位上,又体现了易理阴阳和刚柔相济理念,中轴线“蜀风汉韵”的厅堂建筑体现了阳刚之美,侧面则以不对称“川园子”山水庭院体现了曲径通幽阴柔之美。
五、蜀汉风“传统新园”建筑群
新华风传统新园是中国古建园林大师罗哲文的古建园林文化遗产。是他对中国新时代古典园林建筑“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的专业性定位,也是90年代他向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提出研究的重要课题。他讲到: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每个时代都形成了与之相关的建筑文化与风格,常见的如西安唐风,开封宋风,山西元风,北京、苏杭则以明清为胜以各领风骚。而民国在短短的30年内都形成了民国风建筑。新中国近60年了,更应该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特点,又有时代特征的建筑风格。是他正在探索的重大课题。并确认了“易园”是第一个“新华风传统新园”的典范性项目,易文清是“新华风传统新园”的创新者和开派者。
易园传统新园汉风建筑群创意灵感源自于四川雅安古汉阙。雅安高颐古汉阙是国内即为少有如此精美且完整的汉代地面石质构筑物。借此灵感传承与创新了一个系统性的蜀汉风传统新园建筑群。包括三座大门楼、一座道生堂美术馆及新汉风街,其中汉石斗拱、汉鼎石缸、汉石庭院灯申报为发明创新专利。
下图为古汉阙与易园新门阙参照图
雅安古汉阙–高颐阙正面图 |
雅安古汉阙侧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