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盆景艺术馆(万景山房)
川派盆景艺术馆(万景山房)
第一节 中国盆景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盆景的类别
第三节 中国盆景的风格与流派
第四节 川派盆景的特点及制作手法
第五节 川派盆景艺术的特点
第六节 八百罗汉园
第七节 盆景组织及奖项
第一节 中国盆景的历史
1.汉晋的起源
我们的祖先,酷爱大自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即出现对观赏植物的栽培以及模仿山林的造园。据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25—220年)墓道壁画上绘有盆栽花卉,可认为是盆景的雌形。
魏晋(公元220—420年)以后,崇尚清淡,寄情山水,追求隐逸,一时形成风气。山水诗、山水画相继兴起,盆景亦开始形成。
2. 初唐的形成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时期,多种文化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陕西乾陵唐篇怀太子墓(建于706年)中侍女手托盘的壁画,可以看出初唐时期中国已形成盆景。当时的盆景已采用山石和树木的配置,富有自然气息和山水画意。
从许多唐诗的描述中可知,文人、士大夫也以制作盆景为乐,并出现多种造型形式。诗人兼画家王维,曾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诗人白居易也有诗描述了山水盆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绘有手托浅盆奇石进贡的情形。
3.宋元的发展
宋代(960—1279年)绘画艺术的空前发展,也促进了盆景艺术的提高。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以盆景作为观赏,已蔚然成风。从宋画《十八学士图》、《明皇窥浴图》,以及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王十朋等人得诗句中可知,盆景造型已较为完美。据日本学者考证,中国盆景就是在南宋时期(日本的平安时代后期)传到日本的。
到了元代(1271—1368年),提倡“些子景”,即小景致。高僧韫上人,云游四方,出入名山大川,制作盆景取法自然,小中见大,富有画意,对元以后制作盆景的衡量标准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松柏盆景《偃松图》可以看出,造型与现代已很接近。
4.明清的盛行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中国盆景开始进入兴盛阶段。从一些文献和现存的盆景实物中可得知,当时已形成多种艺术风格,技艺亦更趋成熟。盆景著述纷纷问世。明代屠隆著《考槃余事·盆玩茷》中提出了盆景的标准:“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并提出以古人诸画家笔下古树作比的盆景为上品。
清代(公元1616—1911年)盆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盆景材料丰富多彩,用盆也更为考究。扬州八怪郑板桥、黄慎的盆景绘画更是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盆景艺术。苏灵《盆景偶录》中把盆景植物分为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足见当时盆景发展之兴盛。
5.现代的复兴
清末以后,中国盆景曾一度衰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全面复兴。
1979年在北京举办了首次全国盆景艺术展览会,成为中国盆景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盆景协会,经常举办盆景展览和技艺交流活动,促进了盆景的普及与提高。许多城市建立起了专业的盆景园和盆景爱好者的收藏园。中国盆景还出口到许多国家和地区。
盆景艺术理论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多种盆景著作出版。盆景技艺的传授,逐步变为多种多样的方式。中国盆景的技艺水平提高迅猛,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虽然与大陆分割几十年,但由于共同文化渊源,其盆景艺术也非常盛行。
近三十年来,中国盆景先后参加了在欧、亚、美十几个国家及港、澳地区举办的展览,中国的盆景工作者多次应邀出席国际性的盆景会议,在国外做示范表演。国际盆景大会暨展览会、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展览会等国际性会议在中国成功举办。中国盆景向国外的直接传播,对于国际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盆景的类别
1. 树木盆景,以木本植物为主要材料,通过攀扎、修剪、雕刻等造型加工和园艺栽培,在盆中表现出自然界树木景观者,称为树木盆景。目前我国盆景所用的树种有一、二百种之多,分为松柏类、杂木类叶木类、花木类、果木类和藤蔓类。
2.山水盆景,以自然山石为主要材料,经过精选和加工,布置于浅口水盆中,表现出自然界山水景象者,称为山水盆景。山水盆景又分为硬石和软石两类。
3.水旱盆景,水旱盆景是山水盆景于树木盆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类别。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材料通过加工、布局,在盆中表现自然界水面、旱地、树木、山石兼而有之的景观。
4.微型盆景,微型盆景是以盆景的体量来定义的。一般树高(树木盆景)或盆长(山水盆景、水旱盆景)在10厘米以下者即属于微型盆景。
5.挂壁盆景,挂壁盆景是将盆垂直挂在墙上,或直立于桌上,里面镶嵌山石,栽种植物,塑造成景。
第三节 中国盆景的风格与流派
杨派
扬派是以扬州、秦州为中心地,含周边一些地区的盆景艺术流派。树木盆景以松、柏、榆、黄杨为主要树种,采用棕丝精扎细剪,将枝叶扎成“云片”状,枝条呈弯曲状,细密处达到了“一寸三弯”。作品层次分明,富有装饰美。水旱盆景及山水盆景形式多样,长于表现诗情画意。近几十年来,杨派盆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川派
川派是以成都为中心地,含四川全省及重庆等地的盆景艺术流派。树木盆景以罗汉松、银杏、金弹子、六月雪、贴梗海棠为代表树种,采用棕丝扎剪,树木主干虬(qiu)曲多姿,枝叶呈“盘”状。
近几十年来,川派盆景除了传统的规则式外,又发展了自然式造型,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均以“幽、秀、险、雄”见长。
岭南派
岭南派是以广州为中心地,包括整个岭南地区的盆景艺术流派。树木盆景以雀梅、榔榆、九里香、福建茶、山松为代表树种,采用“蓄枝截干”修剪造型法,苍劲、自然、飘逸、豪放;山水盆景以清丽、险奇为主要特色。
海派
海派是以上海为中心地的盆景艺术流派。它吸取了国内各盆景流派的优点,同时借鉴了海外盆景的技法,采用金属丝攀扎与修剪结合,形成了师法自然、明快流畅、苍古人画的海派盆景。树种繁多,以松柏类和花果类为主。
海派微型盆景精巧玲珑,山水盆景雄秀兼备,独树一帜。
苏派
苏派是以苏州、常熟为中心地,含周边一些地区的盆景艺术流派。树木盆景,以榔榆、雀梅、三角枫、梅花及松柏类为代表树种,擅用古桩造型,采用棕丝“粗扎细剪”,将树木枝叶作成“云朵”状,清秀、古雅。苏派盆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愈加丰富、技艺在不断创新。
其他风格
浙江树木盆景
以松柏类为组要代表树种,采用剪与扎相结合的方法,自然人画,形神兼备。
福建树木盆景
以榕树为主要树种,注重培育,剪扎并用,自然、厚重。
河南树木盆景
以石榴、柽柳、黄荆为代表树种,苍古、朴拙,刚柔相济。
安徽微州树木盆景
以梅、圆柏、黄山松为代表树种,采用“粗扎细剪”,古朴、奇特。
湖北树木盆景以杂木类为主,树种多样,造型注重动势,神采飞扬。
江苏南通树木盆景
以雀舌罗汉松为代表树种,采用棕丝剪扎,主干多做成“两弯半”(“S”形),枝叶作成片状,层次分明。
北方盆景
以松柏类和部分落叶树种为主,刚劲、粗犷、雄浑、古朴。
中国台湾盆景
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收到了日本盆景的影响,其技艺精湛,造型丰满,在柏树雕刻上独树一帜。
第四节 川派盆景的特点及制作手法
川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四大流派之一,以成都、重庆两地为代表。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盆景创作发展历史长,因此,制作技艺精湛,有着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而现在也已经由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申报为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掉拐(罗汉松)
此造型,能给人以威武雄壮的感受,既可用各种“枝型”蟠枝盘,又可添配“带子”,变化多姿。通常主干有五个或六个弯子,习惯蟠成五个弯子:一弯、二拐、三出、四回、五镇顶。
以罗汉松、刺柏、华山松、水杉、银杏、石榴、梅花、桃花、樱花、桂花、茶花、杜鹃花等为主。
拐(正身拐)
亦称正身拐,主干来回弯曲,通常只一主干,主干的弯拐是来回状。这种树桩从正面看可把树桩头主干的弯子全部看完,逐渐转至侧面,弯子逐渐变小,转至正侧面,不见树桩主干的弯子。
三弯九道拐(垂丝海棠)
从主干基部开始,如对拐法形状蟠到顶端计九个弯子,有时分两次三次进行。再从回曲弯的侧面,自树干基部至顶端蟠成三个大弯子,为正面。观赏成型的三弯九倒拐法的树桩,从一面移向另一面,景观步步有变,颇现活力。
罗汉松、水杉、垂丝海棠、紫薇、石榴等,以垂丝海棠为主,紫薇为次。
大弯垂枝
亦称大拐垂条法。将主干蟠成一个大弯子,蟠好弯后,将大弯顶上的主干和整个弯子上的枝条全部除去,有时也在弯背侧留一枝条,蟠后面的足盘与足盘上部的枝盘,但此枝条蟠往下垂后,须能蟠成三盘、四盘,最少也能蟠三盘,否则,全部剪除,利用靠接法嫁接新枝条。
接弯掉拐法
又称逗身掉拐法。将树干上端锯去,只留基部(30-60cm),等发出健壮的新枝条后进行蟠扎,选一粗壮枝条蟠作主干,用侧枝条蟠作前足盘。
直身加冕
此法多用于较大的桩头,主干不能或不宜蟠扎,而侧枝颇美的粗大坯料,顶端有直身枝条,如无合适的枝条可嫁接上去,顶端的枝条只需做二三个弯子,用侧枝作平盘,此法造型简易,见效快,唯坯料难选。
方拐
亦称“汉文”拐。主干来回弯,颇象对拐,只是弧形弯子蟠成缺一侧的方格型,近似“弓”字体态。
滚龙抱柱
简称滚龙法,亦称螺旋弯。第一、二弯和掉拐法相同,第三弯盘旋而上。
四川盆景是中国盆景的四大流派之一,是巴山蜀水的缩影。易园盆景则是四川盆景的一个代表形象窗口,以四川珍贵名木,易园“园树”——罗汉松为主,具有“中国罗汉第一园”之称。
因由其近千株千姿百态名木古桩与千奇百怪之巨石组合成了跌宕起伏、重峦叠翠的景致,故名《万景山房》。易园盆景博览园除了传承了传统川派盆景的基本要素特点,一是素材,二是身法(式样),三是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了以上特点;其又主要体现在以下特点:
-
素材特点:川派盆景艺术馆除了聚集大量的四川特有的罗汉松、古银杏桩头、金弹子、贴梗海棠、紫薇等盆景和素材外,还挖掘开发、培育了大量西南地区独有的高山千百年自然形成的天然盆景素材。引进了世界珍稀盆景素材《台湾真柏》和中国南通雀舌罗汉松及日本黑松、五针松、罗汉松。
-
身法特点:在保留传统川派盆景的《规则式》身法基础上,改良创新了《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新川派盆景。
-
工艺创新:在保留传统川派盆景棕丝盘扎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根据四川素材与气候特点,以博采众长的方式,集川派盆景的云片规则式《棕丝盘扎》加“海派盆景”自然式铝丝盘扎和“岭南盆景”大树型蓄枝切干的手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易园新川派盆景的基本要素及风格特点。既有传统川派盆景规则式的庄重典雅,又有“海派盆景”自然大方,还有“岭南盆景”天然大气。